4月17日下午,台州学院教师教育(体育)学院在A5教室成功举办了一场题为“孤独症儿童会话障碍康复:基于会话障碍特质的关键行为支持”的讲座。此次讲座由温州大学教育学院(教师教育学院)学前教育系教授、温州大学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晓燕主讲,副院长任翔宇主持。

讲座现场
讲座伊始,李晓燕博士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孤独症儿童的定义和特征,以及她与她的学生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建设与实践,使与会者对孤独症和特殊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她通过四个具体案例,详细分析了孤独症儿童在家庭中面临的问题与困境,家长的做法对孩子发展的影响,提出沟通(语言)干预过程中的四级优先级,她说道:“沟通像盖房子,先打地基(会话意识),再搭柱子(会话关系),砌墙刷墙(会话内容),最后装修(会话组织)。如果直接砌墙刷墙(教词汇),常常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房子,而且容易倒塌在分析过程中。”
李教授犀利地指出了当前的干预误区,对比了传统的“教语言”与现在新视角下“建桥梁”在核心目标、互动方向和评估重点上的差异,并使用典型场景辅助说明,帮助同学们理解。她特别强调了正确干预方法的重要性,并通过失败案例的剖析和进阶案例的对比,使大家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讲座现场
而后,李晓燕博士指出了面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四个核心改进方式——从“专门教”到“日常学”;家长要学的是关键行为;共同活动和情感联结优先于语言纠正;给自己定量化可操作的目标。李教授用具体亲切的类比和例子,严谨细致的研究内容来阐述这四点改进的方式,从发现现象,提出问题,解决改进的逻辑顺序出发,细致讲述。
讲座过程中,同学们全神贯注,认真聆听李教授的讲解。很多同学表示,李教授的讲解生动有趣,案例分析贴近实际,让他们受益匪浅。正如一位大二学生说:“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了解孤独症儿童,李博士的讲座让我对特殊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,也激发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兴趣。”
在互动环节,同学们积极提问,与李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有的同学询问了关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具体方法,有的同学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。她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,并给予了宝贵的建议。现场气氛热烈,同学们纷纷表示,通过与李老师的互动,他们不仅解决了许多疑惑,还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指导。

互动提问
讲座结束后,学前教育系主任方银叶博士对李教授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。此次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,也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。讲座结束后,同学们纷纷表示,这次讲座让他们收获颇丰,不仅拓宽了视野,还增强了他们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主讲人简介:
李晓燕博士,温州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,温州大学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研究中心主任,硕士生导师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融合教育千校联盟专家组成员,游戏课程化联盟理事,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,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成员,温州市幼儿园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,温州市特殊教育委员会成员,温州市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导师。深耕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领域20年,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、教育部课题1项,完成专著3部。在《中国特殊教育》《学前教育研究》《幼儿教育》(教育科学版),国际权威SSCI期刊《Autism Research) (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) (First Language》等孤独症研究、语言研究领域顶刊发表论文40余篇。
首创"孤独症儿童特质中心疗育模式"及"成人会话关键行为干预法",为破解孤独症儿童语言与社交障碍提供了创新且有效的解决方案。带领团队累计帮助浙江、江苏、福建等地400余个家庭显著提升儿童沟通能力,获得家长及机构的高度认可。此外,还研发了孤独症儿童交流与沟通康复系列课程,共计8个模块。
文:张晨艳、徐佳鑫/图:张晨艳、徐佳鑫/审核:张夫伟、张樱樱/责任编辑:陈建峰